中国家庭称谓大全

全面解析中华传统亲属关系称谓,让复杂的亲戚关系一目了然

目录导航

  1. 基本介绍
  2. 直系血亲称谓
  3. 旁系血亲称谓
  4. 姻亲称谓
  5. 兄弟姐妹关系
  6. 代际关系
  7. 英语称谓对照
  8. 地区差异
  9. 使用指南

基本介绍

家庭称谓是指一个家庭、亲戚之间,历史形成了传统的亲族传承关系,互相之间根据辈分沿袭而固定成各种称谓。口头的称谓与书面的称谓有相同之处,也有不同之处。而且对外人和互相之间的当面称谓也不尽相同。

称谓的书面、口头、对人、当面虽有不同,但其本质的辈分却是一致的,内涵是完全一样的。

直系血亲称谓

称双亲
口语 "爸爸"、"妈妈"、"爸妈"、"爹娘"等。
书面 "父亲"、"母亲"、"双亲"、"二老"、"父母"等。
称母亲
口语 "阿妈"、"阿娘"、"阿姥"
书面 "母亲"、"家姥"、"老姥"、"老娘"、"老太姥"、"老姥儿"等
称父亲
口语 "阿爸"、"阿爹"、"阿爷"
书面 "父亲"、"家爷"、"老爷"、"老爹"、"老太爷"、"老爷儿"等
祖父母辈
母亲的母亲口语:老姥、姥姥、姥娘、外婆;书面:毑母、姥姥、大母、王母
父亲的母亲口语:老姥、奶奶、奶娘;书面:祖母、奶奶、大母、王母
母亲的父亲口语:老爷、姥爷、姥爹、外公、爷爷;书面:毑父、姥爷、大父、王父
父亲的父亲口语:老爷、奶爷、奶爹、爷爷;书面:祖父、奶爷、大父、王父

旁系血亲称谓

甥子称姨母
口称 "姨姥/姨娘/姨妈"、"几姥/几娘/几妈"等
书面 "姨母/茙母"、"从母"
侄子称姑母
口称 "姑姥/姑娘/姑妈"、"姑爸"等
书面 "姑母"
甥子称舅父
口称 "舅爷/舅爹/舅爸"、"舅妈"等
书面 "舅父"
侄子称叔父
口称 "叔爷/叔爹/叔爸"、"几爷/几爹/几爸"等
书面 "伯父/叔父"、"从父"

姻亲称谓

配偶父母
岳母丈姥娘,阿姥的母亲
岳父丈爷爹,阿姥的父亲
婆母婆姥娘,阿爷的母亲
公父公爷爹,阿爷的父亲
配偶兄弟姐妹
大姨儿阿姥的姊姊
小茙儿阿姥的妹妹
大姑子阿爷的姊姊
小姑子阿爷的妹妹
大舅子阿姥的兄兄
小舅子阿姥的弟弟
大伯儿阿爷的兄兄
小叔儿阿爷的弟弟

兄弟姐妹关系

基本称谓
姊姊书面语"姊亲"。口头当面称"姐姐"、"大姐"等
妹妹书面语"妹亲"。口头当面称"妹妹"、"小妹"等
兄兄书面语"兄亲"。口头当面称"哥哥"、"大哥"等
弟弟书面语"弟亲"。口头当面称"弟弟"、"小弟"等
堂表关系
堂姊、堂妹姨姨、叔叔的女儿子
堂兄、堂弟姨姨、叔叔的男儿子
表姊、表妹姑姑、舅舅的女儿子
表兄、表弟姑姑、舅舅的男儿子

代际关系

母系传承(线粒体DNA遗传)

老太老姥 → 太老姥 → 老姥 → 母亲 → 本人(女性)→ 女儿 → 孙女 → 曾孙女 → 玄孙女

父系传承(Y染色体遗传)

老太老爷 → 太老爷 → 老爷 → 父亲 → 本人(男性)→ 男儿 → 孙男 → 曾孙男 → 玄孙男

五代关系

农村所说的"五服",与九族不是一个概念:高王母老太姥姥、曾王母太姥姥、王母姥姥、母亲、自己、女亲、孙女、曾孙女、玄孙女。这九代人所有的近亲近戚,关系较近;这九代人以外的本家族的人,是"出五服"的人,关系较远。

英语称谓对照

基本称谓
Aunt姨母,姑母,舅母,叔母
Uncle舅父,叔父,姨父,姑父
Cousin堂表兄弟姐妹
晚辈称谓
Niece甥女,侄女
Nephew甥男,侄男
Grandniece/nephew甥孙女/孙男,侄孙女/孙男

地区差异

南北差异

北方地区多称"姥姥"、"姥爷",南方地区多称"外婆"、"外公"。有些地区称"阿公"、"阿婆",也有地区称"家公"、"家婆"。

方言特色

粤语地区:称"阿爷"、"阿嫲"、"外公"、"外婆";闽南语地区:称"阿公"、"阿嬷"、"外公"、"外嬷";吴语地区:称"爹爹"、"娘娘"、"外公"、"外婆"。

使用指南

称谓使用原则
  • 尊重传统:遵循当地的文化传统和习惯
  • 区分场合:正式场合用书面语,日常交流用口语
  • 注意辈分:严格区分辈分,不可随意更改
  • 入乡随俗:到不同地区要尊重当地的称谓习惯
特殊情况处理

当横跨的关系超出十层(基本已经不算亲戚),已经很难确定对方的称谓时,可以采用泛化的通用称谓:年轻的叫姐姐/哥哥/妹妹/弟弟/甥女/侄男,中年的叫大姨/大叔,年老的叫姥姥/奶奶/爷爷。

热门称谓
舅舅 姨妈 堂兄 表妹 侄子 外甥 岳父 婆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