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亲属称谓完整指南 - 从祖辈到玄孙,从血亲到姻亲
亲属称谓(QīnShǔ ChēngWèi),对亲属的称呼,或具有亲属关系者的互称。汉语的亲属称谓纷繁庞杂,包含着语言自身和社会文化的诸多因素。
中国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姓外族都称作亲属,通常指五代以内的任何血亲或姻亲。亲属称谓是语言中固有的,为语言交际服务,因而虽能概括成少数类(比如几十类),但词目绝不是几十个,而是成百上千个。
譬如就亲属关系来说,有"父亲"一个名称就可以了,而称谓中的"父亲"、"父"、"爸爸"、"爹"、"爹爹",甚至"考"、"慈父"等等却一个少不得,即或归属于"父亲"一大类下,也必须根据特点再分有文、白、书面、口语、方言等差别的许多小类。
亲属称谓始于何时,不太好证明。就今天所能见到的资料来看,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亲属称谓。汉语的亲属称谓数量:《中国古今称谓全书》中"家族·亲属"类有一千八百条。《亲属称呼辞典》共收录包括古代称谓和现代方言称谓在内的亲属称谓三千五百条。
《亲属称呼辞典》收汉语亲属称谓约三千五百条,分十大类,三百三十三小类,有的小类再根据意义分若干细目,每个细目为一同义类聚。
关系 | 称谓 | 关系 | 称谓 |
---|---|---|---|
父亲 | 爸爸、爹、父亲 | 母亲 | 妈妈、娘、母亲 |
兄 | 哥哥、兄长 | 弟 | 弟弟、兄弟 |
姐 | 姐姐、姊姊 | 妹 | 妹妹、妹子 |
儿子 | 儿、男儿、儿子 | 女儿 | 儿、女儿、闺女 |
丈夫 | 老公、爱人、夫君 | 妻子 | 老婆、爱人、内人 |
祖父 | 爷爷、祖父 | 祖母 | 奶奶、祖母 |
伯父 | 伯伯、伯父 | 伯母 | 伯母、大娘 |
叔父 | 叔叔、叔父 | 叔母 | 婶婶、叔母 |
姑母 | 姑姑、姑妈 | 姑父 | 姑父、姑丈 |
外祖父 | 外公、姥爷 | 外祖母 | 外婆、姥姥 |
舅父 | 舅舅、舅父 | 舅母 | 舅妈、妗母 |
姨母 | 姨妈、姨母 | 姨父 | 姨父、姨丈 |
孙子 | 孙儿、孙子 | 孙女 | 孙女、孙女儿 |
姻亲关系复杂多样,包括继父母、嫂子、姐夫、女婿、亲家等各种称谓...
世代 | 父系称谓 | 母系称谓 | 其他称呼 |
---|---|---|---|
高祖父 | 高祖父、高祖王父 | 高祖母、高王祖母 | 高门、高祖 |
曾祖父 | 曾祖父、太翁、曾翁 | 曾祖母、太婆、曾祖王母 | 大王父、太公、曾门 |
外曾祖父 | 外曾祖父、外太翁 | 外曾祖母、外太婆 | 外曾祖王父、太爷 |
曾外祖父 | 曾外祖父、太外翁 | 曾外祖母、太外婆 | 太爷、太公 |
世代 | 父系称谓 | 母系称谓 | 妻系称谓 | 夫系称谓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曾祖辈 | 太爷爷、太奶奶 | 太姥爷、太姥姥 | - | - |
祖辈 | 爷爷、奶奶 叔爷爷、姑奶奶 |
姥爷、姥姥 舅爷、姨奶 |
- | - |
父母辈 | 父亲、伯父、叔父、姑妈 | 母亲、舅舅、姨妈 | 岳父、岳母 大舅、小舅、大姨、小姨 |
公公、婆婆 大伯、小叔、大姑、小姑 |
平辈 | 哥哥、弟弟、姐姐、妹妹 堂兄弟姐妹 |
(同上) | 表兄弟姐妹 连襟、妯娌 |
(同上) |
小辈 | 儿子、女儿 侄子、侄女 |
外甥、外甥女 | 内侄、内甥 | 外侄、外甥 |
孙辈 | 孙子、孙女 侄孙、侄孙女 |
外孙、外孙女 甥孙、甥孙女 |
内侄孙、内甥孙 | 外侄孙、外甥孙 |
汉语的亲属称谓在甲骨文里就有,先秦时期已相当完备且系统化。在以后的长期使用中,由于种种原因,亲属称谓发生了变化。
作为词汇系统的一部分,亲属称谓与一般词汇的词义演变具有共性,同时也有其个性。归纳起来,汉语亲属称谓的词义演变大致包括:
本亲戚称呼大全收录了中国传统和现代常用的亲属称谓,包括:
提示: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称呼习惯,本大全以通用称谓为主,兼顾部分地区特色。